实验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名词解释 
 人体图库 
 课外视频 
     
 
实验二 骨模型及标本观察
2010-10-25 13:14  

【实验目的】

1.掌握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主要结构特征;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及胸骨角的概念。

2.熟悉骨表面的结构。

3.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形态及结构;掌握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4.熟悉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名称。

5.掌握髋骨、股骨、胫骨的位置、形态及结构;掌握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6.熟悉跗骨、跖骨和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名称。

7.掌握脑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掌握颅底内面3个窝的重要结构;掌握翼点的概念、意义;掌握骨性鼻腔构成和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8.熟悉眶的构成及四壁的结构;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

【实验材料】

1.人体全身骨架标本。

2.新鲜股骨纵切面示骨的结构。

3.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标本。

4.脱钙骨和锻烧骨标本。

5.椎骨、肋骨和胸骨标本及挂图。

6.椎骨、肋骨和胸骨挂图。

7.上肢各骨标本及挂图。

8.下肢各骨标本及挂图。

9.男、女骨盆整体观标本及模型。

10.完整颅骨标本及挂图。

11.分离颅骨标本及挂图。

12.颅底标本、模型及挂图。

13.颅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14.下颌骨、颞骨、蝶骨和筛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内容】

一、骨总论

(一)骨的形态

对照全身骨架标本或分离骨标本分辨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观察其特点。

(二)骨的构造

使用新鲜猪股骨标本观察骨的构造。用手术刀剥开骨表面的骨膜,观察骨外膜与骨面的关系。在锯开的骨髓腔处观察黄骨髓及骨内膜;在锯开的干骺端骨松质内观察红骨髓。

(三)骨表面的结构

1.骨面突起  明显突出的为突或棘;基底较广逐渐隆起的称隆起,其中粗糙者为粗隆;小的为结节;长形的隆起称嵴;低而粗涩者为线。

2.骨面凹陷  大的称窝,小的称凹或小凹;长形的凹称沟;浅者为压迹。

3.骨的空腔  大的称为腔、窦、房,小的为小房;长的称管或道,其开口称口或孔,不完整者为裂孔。

4.骨端的膨大  较圆者称为头或小头,头下缩细部分为颈;椭圆形的膨大为髁,髁的最突出部分为上髁。

5.骨的面和缘  较平滑的骨面为面;骨的边缘称缘;边缘上的缺口为切迹。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观察脱钙骨和锻烧骨标本。脱钙骨有柔韧性,能打结;锻烧骨坚硬且脆,用力易碎。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及胸骨。

(一)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1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形。

2椎弓:位于后部。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孔组成椎管,容纳脊髓。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椎弓板上有7个突起包括:一个棘突(向后或后下)1对横突(向外或后外)1对上关节突(向上)1对关节突(向下)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从散标本中找出第1、第2和第7颈椎、1块胸椎、l块腰椎、骶骨和尾骨标本,仔细观察每种椎骨的形态特征。

1颈椎: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棘突末端分叉(第1、第7颈椎除外);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2颈椎也称枢椎,在椎体上面有一个齿突;第7颈椎称隆椎,棘突特别长,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胸椎:有横突肋凹和上、下肋凹。

3腰椎:椎体特别大,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4骶骨:呈三角形,首先分清骶骨的方位,底向上,宽大,尖向下;前面较平整、朝向盆腔;后面粗糙隆凸,朝向臀面。在骶骨上辨认出以下结构:前面:指出骶岬、4对骶前孔。后面:指出骶正中嵴、4对骶后孔、骶管裂孔、骶角。侧面:指出耳状面。

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二)胸骨  1块胸骨观察,由上至下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

1.胸骨柄  呈四边形,上宽下窄,上缘中份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

2.胸骨体  呈长方形骨板,侧缘接第27肋软骨,与胸骨柄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在体表可扪到,其两侧连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后对第4胸椎体下缘。

3.剑突  扁而薄,下端游离。

(三)肋

1.形态  找一根典型的肋骨辨认肋骨的形态结构。后端:有肋头,与椎体上的肋凹形成关节,还有肋颈、肋结节。体:分内侧面(近下缘有肋沟)、外侧面、上缘和下缘。前端:接肋软骨。

2.分类

1真肋:第17肋。

2假肋:第812肋。

3浮肋:第1112(末端游离)

3.肋弓  由第810肋的肋软骨组成。

三、上肢带骨

取游离肩胛骨、锁骨标本观察其形态、位置。

1.肩胛骨的形态  在游离肩胛骨上观察,呈三角形,有两面、三缘和三角。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冈上窝及冈下窝。上缘短而薄,外侧有肩胛切迹、喙突;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名腋缘;内侧缘薄而长,对向脊柱,又名脊柱缘。上角平对第2肋;外侧角肥厚,有梨状关节面为关节盂;下角平对第7肋。

2.锁骨的形态  在游离锁骨上观察,呈倒“S”形,观察胸骨端和肩峰端。胸骨端:粗大的一端。肩峰端:扁平的一端。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可见内13凸向前,外23凸向后。

四、自由上肢骨

取肱骨、尺骨、桡骨及手骨标本观察其形态结构。

1.肱骨的形态  在游离肱骨上观察。为典型长骨,有一体两端。上端半球形的为肱骨头,头周围为解剖颈,颈体交界处为外科颈。体上段呈圆柱形,外侧的隆突为大结节,前方的为小结节,二者之间的沟称结节间沟,大、小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是大、小结节嵴;体中部外侧粗糙的隆起为三角肌粗隆,自内上斜向外的沟为桡神经沟;下段前后较扁,两侧最突出的部分为内上髁和外上髁,体表可扪到。外侧半球形的关节面为肱骨小头,内侧滑车状的关节面为肱骨滑车,其前上可见冠突窝,后上可见鹰嘴窝。

2.尺骨的形态  在游离尺骨上观察。为典型长骨,有一体两端。上端后上为鹰嘴,前下为冠突,之间为滑车切迹。冠突外侧为桡切迹,前下的隆起为尺骨粗隆;体上34呈三棱柱形,下14呈圆柱形;下端为尺骨,上有环状关节面,向下的突起为尺骨茎突。

3.桡骨的形态  在游离桡骨上观察。为典型长骨,有一体两端。上端为桡骨头,周围为环状关节面,下方较细为桡骨颈,其前下的隆起为桡骨粗隆;体呈三棱柱状;下端内侧有尺切迹,外侧的突起为桡骨茎突。

4.腕骨的形态  在完整的手骨标本上观察8块腕骨之间的位置关系。腕骨共8块,排成两列,即近侧列和远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5.手骨的形态  在完整的手骨标本上观察5块掌骨、14块指骨(仅拇指有近节和远节指骨两节,其余4指均有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三节)的形态,观察掌骨头、体、底和指骨底、体和滑车的形态特征。

同学们在活体上触摸以下骨性标志:锁骨、肩胛冈、肩峰、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

五、下肢带骨

取分离髋骨标本,对照骨架分辨各骨,并观察其形态。

1.髋骨的形态  在游离髋骨标本上观察髂骨、坐骨和耻骨3部分融合后的痕迹,分清3部分的位置关系:髂骨位于外上方,耻骨位于前下方,坐骨位于后下方,三骨汇合于髋臼。髋骨为不规则骨,左右各一,组成骨盆侧壁,将自由下肢骨连于躯干骨。方位辨别:上份扁阔;中份窄厚,有朝向下外侧的深窝为髋臼;下份有一大孔叫闭孔,孔后方的骨肥厚。

1髂骨:构成髋臼上份,上缘为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后外上方约10cm处有髂结节。髂骨翼的内面为髂窝,位于髂窝的下界下部有向前下方走行的骨嵴为弓状线,髂骨翼后面为耳状面。

2坐骨:在游离髋骨标本上观察。坐骨体构成髋臼后下部,坐骨下端后份,肥厚而粗糙的为坐骨结节,坐骨棘上方为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为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的前方为坐骨支。

3耻骨:在游离髋骨标本上观察。耻骨体构成髋臼前下部,髂骨与耻骨体交界处为耻骨上支,上缘称耻骨梳,前端为耻骨结节,向下为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交汇处为耻骨联合面。耻骨下支与坐骨支围成闭孔。

六、自由下肢骨

取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和足骨观察其形态。

1.股骨的形态  在游离股骨上观察、观察。上端膨大为半球形的股骨头,头外下狭细部分为股骨颈,颈体交界处有两突起,外上为大转子,内下为小转子;体稍微向前弯曲,上段圆柱形,中段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左右膨大为内侧髁、外侧髁,之间凹陷为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出处为外上髁和内上髁。

2.髌骨的形态  略呈三角形,前面粗糙,后面光滑。

3.胫骨的形态  在游离胫骨上观察、观察。上端突出为内侧髁、外侧髁,两髁间的突起为髁间隆起。前面为胫骨粗隆,位于两髁前下方;体呈三棱柱形;下端内侧向下的突起为内踝,外侧有腓切迹。

4.腓骨的形态  在游离腓骨上观察、观察。上端稍膨大部为腓骨头,上有关节面,头下缩细为腓骨颈;体呈三棱柱形,较细长;下端向外下的突起为外踝。

5.跗骨的形态  在完整的足骨标本上观察7块跗骨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后、中、前3列。后列为距骨和跟骨。中列为足舟骨。前列由内向外依次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和骰骨。

6.足骨  共有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同学们在活体上触摸以下骨性标志:髂嵴、髂前上嵴、髂后上嵴、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

七、颅骨

()位置和组成

在全身骨架标本上,可见颅位于脊柱上方。颅骨通常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下缘的连线为界,将颅骨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脑颅骨8块,其中成对的有顶骨和颞骨,不成对的有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面颅骨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和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舌骨和下颌骨。取分离颅骨标本,指出23块颅骨的位置和名称,在分离颅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蝶骨、筛骨、颞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1.蝶骨的形态  在分离颅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蝶骨位于颅底中部,形似蝴蝶,以体为中心,向周围发出3对突起。蝶骨中部为蝶骨体,内有蝶窦;向两侧伸出2对翼状骨板,前方为蝶骨小翼,后部为蝶骨大翼,两翼之间为眶上裂;向下伸出的突起为翼突,分别为翼突内侧板和翼突外侧板。

2.筛骨的形态  在分离颅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筛骨位于颅底前部的中央,冠状切面上呈“巾”字形。上方水平位的骨板为筛板,上有孔为筛孔,三角形突起为鸡冠;垂直向下的骨板为垂直板;两侧为筛骨迷路,内有筛小房,筛骨迷路上、下卷曲的骨片为上鼻甲和下鼻甲。

3.颞骨的形态  在分离颅骨标本或模型上观察。颞骨位于颅的两侧,左右各一,以外耳门为中心分3部。外耳门前上为鳞部,向前伸出颧突,颧突下面为下颌窝;围绕外耳道前、下、后的骨片为鼓部;岩部呈三棱锥形,伸向前内。

4.下颌骨的形态  下颌骨呈马蹄铁形,有一体两支。上缘为牙槽弓,下缘为下颌底;前面中部突出为頦隆凸,外侧有孔为頦孔,内面两对小突为頦棘;两侧为下颌支,前为冠突,后为髁突,之间为下颌切迹,髁突上端膨大为下颌头,下方较细为下颌颈。下颌支与下颌体交界处为下颌角,内面粗糙为翼肌粗隆,外侧面为咬肌粗隆。

5.舌骨  在游离舌骨上观察舌骨体、大角和小角。

()颅的整体观

1.顶面观  取整颅标本,在颅顶可见3条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侧面观  取整颅标本,从颅的侧面看去,可见有颧弓。观察颧弓上方和后方的结构。颧弓上方的凹陷为颞窝,在颞窝处有一呈“H”形的缝,为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交汇处,称翼点;颧弓后方可见乳突和外耳门,颞窝下方较大的腔隙为颞下窝;在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间的三角形腔隙为翼腭窝。

3.前面观  取整颅标本,从颅的前面看,可观察到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重点观察眶和骨性鼻腔。

1眶:重点观察眶的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及眶底和眶尖的结构。

①在眶底处观察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及眶下孔。

②眶的四壁:在眶上壁外侧有泪腺窝,内侧壁较下份有泪囊窝,泪囊窝经鼻泪管向下通鼻腔;在下壁观察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观察其与眶下孔的交通;在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观察眶上裂。

③在眶尖处观察视神经管,并观察其交通。

2骨性鼻腔:取整颅标本,从颅的前面看,在面颅正中可看到鼻前孔(梨状孔)。在颅正中矢状切面上观察骨性鼻腔外侧壁,观察上、中、下鼻甲及相应的上、中、下鼻道。在颅正中矢状切面上观察鼻旁窦的位置,借助探针观察鼻旁窦的开口部位。

3骨性口腔:重点观察骨性口腔的上壁,即骨腭,骨腭由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

4.颅底内面  在颅底内面标本上观察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的结构。在颅前窝观察鸡冠和筛板及筛板上的筛孔。在颅中窝观察垂体窝、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后床突、颈动脉沟、眶上裂、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沟、鼓室盖及三叉神经压迹等结构。在颅后窝观察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凸、上矢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和内耳门等结构。

5.颅底外面  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孔裂甚多,相互间位置关系复杂,可通过两侧关节结节作连线将其分为前、后两区。

1在前区内观察牙槽弓和骨腭。在骨腭上分辨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寻认腭中缝、切牙孔及其通连的切牙管;在骨腭后缘两侧观察腭大孔;在骨腭后方观察鼻后孔,翼突内、外侧板,在翼突外侧板根部后方寻找卵圆孔和棘孔。

2在后区内观察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外口和髁管;在枕髁外侧观察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茎突、茎乳孔、下颌窝及破裂孔。

【附录】记忆歌诀

1.颅骨名称  脑颅八块颅前起,额筛蝶枕各有一;顶骨颞骨各两块,构成颅盖和颅底;面颅总共有十五,构成颜面骨根基;形单影只下颌舌,独来独往一张犁;其余都是成双对,泪颧腭甲上颌鼻。

2.面颅骨名称位置(以上颌骨为中心上连鼻泪,下有下颌,外颧内甲,后有犁腭,下颌喉间,舌骨落座。

3.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

4.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

5.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6.骨的构造  骨质表现密和松,骨内位置各不同;骨髓分为黄和红,骨髓腔隙它填充;红髓造血保生命,髂胸椎内留终生;骨膜在外包整骨,生长修复立大功。

7.椎骨的形态  前体后弓,围成椎孔;弓分根板,共有七突;上下关节,左右各一;共有四个,二横一棘;相邻切迹,成椎间孔;两孔作用,各不相同。

8.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关节面,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

9.肩胛骨形态特点  肩胛三角形,上冈登高峰;外侧关节盂,上下二七平。

10.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二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解剖外科二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桡二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11.腕骨名称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12.髋骨主要结构  髂耻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个嵴,二窝二线二切迹,三节三支三个棘。

13.跗骨名称  内中外楔骰足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注意事项】

1.锻烧骨为经过燃烧的骨,质地十分松脆,不能用力捏拿,避免其粉碎。

2.注意不要在骨与骨的连结处暴力扭转,以免造成断裂。

3.要求爱护教具,结合本课的教具标本,具体介绍其使用、保管方法。

【临床意义】

1.第七颈椎又称隆椎,棘突较长,为计数椎骨的标志。

2.腰椎棘突间隙宽而直,成人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临床上常在第3445腰椎棘突间进行穿刺,不致损伤脊髓。

3.骶角为骶管麻醉时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4.胸骨角两侧接地2肋或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标志。

5.锁骨骨折好发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小孩骨质有弹性,故骨折多为青枝骨折。

6.肱骨中部有桡神经沟,故肱骨中部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

7.上肢自由下垂时,肩胛骨上、下角分别平对第2、第7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8.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棘突,为临床进行腰椎穿刺的标志。

9.髂结节是骨髓穿刺术的理想操作部位。

10.在自体骨移植术中常选择髂骨翼取骨;若长骨缺损时,可取腓骨中上段替代。

11.股骨头与体交界处为股骨颈,易发生骨折。

12.临床上鼻窦炎以上颌窦炎最常见,由于上颌窦窦口高于窦底,故上颌窦炎直立时不易引流。

13.翼点又称“太阳穴”,为顶骨、颞骨、额骨和蝶骨大翼4骨形成的一“H”形骨缝,此处骨质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后易伤及脑膜中动脉前支,从而引起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思考题】

1.骨的形态分类?

2.颈椎、胸椎、腰椎各有什么特点?

3.简述上肢骨的组成。

4.肱骨上有哪些主要结构?

5.简述下肢骨的组成。

6.股骨上有哪些主要结构?

7.试述颅骨的组成。

8.颅底内面分那三部分?各有哪些重要结构?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