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名词解释 
 人体图库 
 课外视频 
     
 
实验五 消化管模型及标本观察
2010-10-25 13:17  

【实验目的】

1.掌握舌的形态、舌乳头的名称;掌握乳牙、恒牙的名称和牙式的书写;掌握3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开口部位;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食管分部及食管3个狭窄的部位、距切牙的距离和临床意义;掌握胃的形态分部、位置;掌握小肠分部及空、回肠的区别;掌握大肠的位置、分部及结肠和盲肠具有的特征性结构;掌握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标志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与肛管的位置、形态及黏膜上的结构和临床意义。

2.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分部;熟悉舌下阜和舌下襞的位置及颏舌肌的起止、作用。

【实验材料】

1.尸体标本(打开腹前壁、示腹腔脏器)

2.头颈正中矢状切(示鼻、咽、喉)标本、模型及挂图。

3.各类牙的标本、模型及挂图。

4.舌、舌肌、模型及挂图。

5.离体胃、肠标本。

6.切开的十二指肠、直肠及肛管标本。

7.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模型及挂图。

8.压舌板、70%酒精棉球、镊子、托盘。

【实验内容】

一、消化管

在消化系统标本或挂图上,观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分部。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两部分: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消化腺包括3对大唾液腺、肝、胰等。

()口腔

1.口腔的分部及界限  利用压舌板以活体观察为主,辅以头、颈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观察口腔的境界、分部、咽峡和口腔的主要结构(腭舌弓、腭咽弓、腭垂、腭扁桃体)。同学间相互观察口角、人中、鼻唇沟等结构。

(1)分部:以牙槽为界,口腔分为两部分: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2)界限:上壁:腭(硬腭和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前壁:唇;侧壁:颊;下壁:口腔底,被舌占据;前界:借口裂通外界;后界:借咽峡通咽。观察由腭垂、左右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围成的咽峡。

2.  构成口腔的顶,分为前后两部:前23为硬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覆以黏膜构成;后13为软腭,由骨骼肌和黏膜构成。在软腭后部向下倾斜部分为腭帆,腭帆后缘中央向下游离的圆形突起为腭垂,在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凹陷为扁桃体窝,容纳腭扁桃体。

3.  在活体或模型上观察牙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人一生有两套牙:乳牙和恒牙。乳牙2832个,恒牙20个。在离体牙标本上,可见暴露于口腔内的部分为牙冠,嵌于牙槽内的部分为牙根,位于根冠交界的缩细部分为牙颈。在牙纵切模型上分辨釉质、粘合质和牙质,同时观察牙内部的牙髓腔和牙根管。

4.  在活体或舌标本上观察。舌背面舌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二者交界处可见“∧”形界沟。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态的黏膜突起,称舌乳头。白色丝绒状的是丝状乳头;呈蘑菇形的为菌状乳头;“∧”形界沟两侧为轮廓乳头。舌下面较光滑,由舌中线至口底的黏膜皱襞为舌系带,舌系带根部两侧的小黏膜隆起为舌下阜,由舌下阜向后外的黏膜皱襞为舌下襞。

在头面部正中矢状切面、舌的冠状切面上观察舌肌,舌肌均为骨骼肌。起于下颌骨颏棘,止于舌中线两侧的是颏舌肌。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伸舌,单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

5.唾液腺  在唾液腺标本上观察各腺体的形态、位置。

(1)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表面略呈三角形。腮腺管从腮腺前缘上端发出,至咬肌前缘转向内穿颊部,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黏膜处。可在活体上观察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内侧,腺管由深面发出,向前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在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可见舌下腺位于舌下襞黏膜内,腺体呈长椭圆形。可见开口于舌下阜的舌下腺大管。

()

在头、颈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咽的形态、分部和各部交通情况。可见咽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续于食管,后壁扁平,前壁不完整,由上而下分别通鼻腔、口腔与喉腔。

1.鼻咽  位于鼻腔后方,颅底至软腭平面。鼻咽侧壁上的圆拱形隆起为咽鼓管圆枕,其下方的开口称咽鼓管咽口,圆枕后方的隐窝称咽隐窝。鼻咽前借鼻后孔通鼻腔,侧方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

2.口咽  位于口腔后方,软腭至会厌上缘,经咽峡向前通口腔。

3.喉咽  喉的后方,会厌上缘至食管上口,前方经喉口入喉腔,在喉口两侧各有一深陷的梨状隐窝,向下通食管。

()食管

在尸体标本上观察食管的位置、分部及3个生理性狭窄的位置。食管为一肌性管道,上端于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于咽,下端与胃的贲门相续。食管依次经过颈部、胸腔并进入腹腔,故食管以颈静脉切迹和食管裂孔为标志分颈部、胸部、腹部。同时观察食管的3个生理狭窄,食管的3个狭窄除穿膈肌处较明显外,其余都不明显。

() 

在打开腹前壁的尸体标本或离体胃标本上观察胃的形态、位置、分部。

1.胃的位置  在尸体标本上观察,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2.胃的形态和分部  取离体胃标本,可见胃有两口、两缘和两壁:入口处为贲门,用手捏因无明显括约肌而较柔软;出口处为幽门,有较厚的环形括约肌,捏之较硬;其右侧缘或上缘为胃小弯,其左侧缘或下缘为胃大弯;胃有前壁和后壁。位于贲门附近的部分为贲门部,贲门左侧向左上方凸出的部分为胃底部,胃的中部为胃体部,近幽门的部分为幽门部,其中右侧管状部分为幽门管,幽门管与角切迹间稍膨大的部分为幽门窦。角切迹为小弯侧的最低点急弯处,可认为是胃体部与幽门部的分界标志。

3.胃的毗邻  在标本尸体上观察,胃前壁的右侧与肝左叶靠近,左侧邻膈,剑突下仅一小部分贴近腹前壁,胃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等;胃小弯邻肝左叶,胃底靠近膈的左穹隆和脾;贲门位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第1腰椎右侧。

4.胃壁的构造  观察切开胃壁的标本,观察各部的黏膜皱襞:活体黏膜呈微红的橙色,空虚时形成许多长短不一的皱襞。胃小弯处有恒定的45条纵行皱襞,贲门、幽门处的黏膜呈放射状,其他部位的黏膜不规则。幽门括约肌处内表面的黏膜向内形成的环状皱襞为幽门瓣。在模型上观察胃的肌层,注意各层肌纤维的走行。

()小肠

在尸体标本上观察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位置、分部及各部形态结构。

1.十二指肠  起于幽门,水平行向右后,至肝门下方的一段为上部,长约4cm,又称十二指肠球,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沿脊柱第13腰椎右侧下降的一段为降部,在切开的十二指肠标本上观察其内侧壁上纵形的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圆形突起为十二指肠大乳头;从第3腰椎水平向左移行的为水平部,可见肠系膜上血管从前方跨过;水平部向左上方移行为升部,向下续于十二指肠空肠曲。注意拉动十二指肠空肠曲,辨认十二指肠悬肌。该肌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外覆腹膜形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在腹后壁,为手术中观察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2.空肠与回肠  打开腹壁,掀起大网膜观察空、回肠的位置。空肠主要位于右上腹部,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占空回肠全长的进侧25;回肠主要位于右下腹部,止于回盲部,占空回肠全长的远侧35。二者并无明显分界,在游离标本上观察空、回肠壁的特点:空肠管径较大,血液供应丰富,颜色较红,管壁较厚,肠腔较大,环状皱襞高而密,绒毛多而长,散在有孤立淋巴滤泡;回肠管径较小,血液供应较少,颜色较淡,管壁较薄,肠腔较小,环状皱襞低而稀疏,绒毛稀疏而细小,有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

()大肠

在尸体标本上观察大肠分部、特点和位置。大肠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盲肠和结肠具有以下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1.盲肠  呈囊袋状,位于右髂窝,长约68cm,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游离盲肠标本上观察回盲瓣,内侧壁上有回肠的开口,开口处形成回盲瓣,后内壁上有阑尾的开口。

2.阑尾  为附于盲肠下端的小突起,形似蚯蚓,长约68cm,又称蚓突。其根部位置固定,游离端因人而异,国人以盆位、回肠前、下位和盲肠后位多见。阑尾根部是3条结肠带的汇集处。在尸体腹壁上学会如何确定阑尾的体表投影: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兰氏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

3.结肠  整体呈方框状,包绕于空、回肠周围。首先辨认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并与回肠进行比较。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升结肠在右侧腹向壁上行;横结肠从肝下方向左侧横行;降结肠从脾的下方向左髂窝下行;乙状结肠位于左髂窝呈弯曲状于第3骶椎前方移行为直肠。

4.直肠  位于盆腔内,在正中矢状切面的盆腔标本上观察直肠的位置和直肠弯曲,可见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注意观察男、女性直肠前面的毗邻关系,男性直肠前邻膀胱底、精囊、输精管壶腹、前列腺;女性直肠前邻子宫、阴道上部。在游离剖开的直肠标本上观察直肠横襞,其中最明显且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侧壁的是直肠中横襞,距肛门约7cm,是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5.肛管  直肠穿过盆膈便移行为肛管。在剖开的游离标本上观察,可见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即肛柱,相邻两肛柱下端的小横瓣为肛瓣,相邻两肛柱下端和肛瓣共同围成的开口向上的小隐窝为肛窦。肛柱下端、肛瓣相连形成的锯齿状环形线为齿状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肛梳、白线均位于齿状线的下方,标本上难以辨认。

【注意事项】

(1)除观察固定标本外,对于口腔、牙、舌、口咽要重视相互活体观察。

(2)观察离体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标本。

【附录】记忆歌诀

1.上、下消化道  口咽食管小大肠,粗细弯曲九米长;上下划分消化道,十二指肠属于上;临床呕血或便血,仔细观察可帮忙;上部出血呕鲜血,大便定是柏油样。

2.牙的形态、构造  牙齿嵌于牙槽中,共分三部冠根颈;牙质构成牙主体,根颈骨质包一层;釉质覆于牙冠上,瓷白光亮最坚硬。

3.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一岁左右已有八;三岁以前要出齐,六到八岁换恒牙。

4.咽的分部与交通  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口喉腔相通连;咽鼓管口通中耳,六颈下缘续食管。

5.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异物肿瘤最好发;首在食管起始处,次于左支相交叉;三过食管裂孔处,测算距离到切牙;前俩十五二十五,最末四十才到达。

6.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半卧中等充盈度,胃居剑下左上腹;贲门幽门小大弯,胃底胃体二门部。

7.胃的毗邻  前壁肝膈和腹壁,后壁左肾胰和脾;后方还邻肾上腺,膈穹脾脏贴胃底。

8.十二指肠分部、特点  十二指肠包胰头,上降平升C形走;溃疡好发在何处,起始十二指肠球;降部后内纵襞末,胆管胰管共开口;十二指肠悬韧带,空肠标志人人有。

9.大肠位置、分部、特征  盲肠结肠和直肠,围住小肠似门框;结肠带袋肠脂垂,三大特征记心上;三带交汇阑尾根,寻找阑尾不紧张;升横降乙属结肠,直肠下边连着肛。

10.齿状线构成、意义  肛柱下端肛瓣缘,连成锯齿环形线;线上黏膜下皮肤,供血回血分两端;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上黏膜内脏管;内痔不痛外痔痛,辛辣不吃酒莫沾。

【临床意义】

1.咽鼓管为连于鼻咽与中耳鼓室之间的管道。咽鼓管咽口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或用力张口时,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咽部感染时,细菌可经咽鼓管波及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2.胃溃疡和胃癌好发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3.齿状线为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齿状线以上肛管内表面为黏膜,以下为皮肤;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为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为外痔。另外齿状线上、下的被覆上皮、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及神经支配都不相同,因此齿状线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

1.简述咽的概念、分部及交通。

2.试述食管的3个狭窄及意义。

3.简述胃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4.空、回肠有何区别?

5.阑尾根部的位置及体表投影。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