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名词解释 
 人体图库 
 课外视频 
     
 
实验九 生殖系统模型及标本观察
2010-10-25 13:23  

【实验目的】

1.掌握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分部、精索的概念及组成;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掌握男性尿道的两个弯曲、3个狭窄及3个扩大的部位及临床意义;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常用的结扎部位;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2.熟悉睾丸和附睾的形态、位置;熟悉阴囊与阴茎的形态、结构;熟悉阴道的形态、位置及阴道穹的构成和临床意义;熟悉女外阴的结构。

【实验材料】

1.男、女性生殖系统标本和模型。

2.男、女性盆腔矢状切面的标本、模型及挂图。

3.游离睾丸、阴茎、卵巢、输卵管和子宫标本及挂图。

4.女性盆腔标本。

5.女外阴标本。

【实验内容】

一、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内生殖器

1.睾丸  在分离睾丸标本上观察,可见睾丸表面光滑,分内、外两面,上、下两端,前、后两缘。其上端及后缘紧贴附睾。肉眼观察纵行切开的睾丸,可见浅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为睾丸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并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睾丸纵隔将睾丸实质分隔为许多锥形的睾丸小叶。用镊子夹起小叶内弯曲的精曲小管,观察其前端逐渐变直为精直小管。

2.附睾  在睾丸的上端及后缘可见一长条状的结构为附睾。其上端膨大为附睾头,贴附于睾丸上端;中部扁圆为附睾体,连于睾丸后缘;下端变细为附睾尾,附睾尾向内上弯曲移行为输精管。

3.输精管  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用手触摸时呈圆索状,有一定的硬度。长3050cm,起于附睾尾,经腹股沟管入盆腔,在膀胱底部膨大称输精管壶腹,穿前列腺,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根据输精管的行程,可分为4部分。

(1)睾丸部:最短,始于附睾尾部,在睾丸后缘及附睾内侧上行。

(2)精索部:为介于睾丸上端和腹股沟管浅环间的部分,走行于精索内。男性节育术多在输精管精索部进行。

(3)腹股沟部:为位于腹股沟管内的一段。

(4)盆部:是输精管最长的一段,自腹环穿出后,向下沿盆侧壁行至膀胱底的后面,在此两侧输精管靠近并扩大成输精管壶腹。壶腹的末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

4.精囊和射精管  在膀胱底的后面、输精管壶腹的外侧,有一表面凹凸不平的囊状器官为精囊。其排泄管向下与同侧的输精管末端汇合成射精管。

5.前列腺  在男性盆腔正中矢状面标本或模型上,可见前列腺位于膀胱颈与尿生殖膈之间,尿道穿过前列腺,形成尿道的前列腺部。前列腺的后面紧邻直肠。在离体膀胱前列腺标本上,可见前列腺外形呈栗子形,质地坚实,其上端宽大为前列腺底,下端细小为前列腺尖,底与尖之间为前列腺体。体的后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为前列腺沟。

6.尿道球腺  1对豌豆大小的球形腺体,位于尿生殖膈内,能分泌精液,其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

()男性外生殖器

1.阴囊  为一皮肤囊袋,位于阴茎的后下方。在切开阴囊的标本上观察,可见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有少量阴毛,色素沉着明显。皮肤的深面为肉膜,是阴囊的浅筋膜,缺乏脂肪,含有平滑肌纤维,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舒缩。皮肤与肉膜紧密相连,在正中线上,肉膜向深部形成阴囊中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部,容纳睾丸和附睾。

2.阴茎  在整体标本上观察阴茎的形态和位置。可见阴茎的后端为阴茎根,附着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中部呈圆柱状的为阴茎体,悬于耻骨联合的前下方;体的前端为阴茎头,其尖端处有一矢状位的尿道外口,在腹侧有一皮肤皱襞,连于包皮与尿道外口之间,此即包皮系带。在阴茎横切标本上,可见阴茎由3个海绵体构成,位于背侧的2个为阴茎海绵体,细心观察可发现阴茎海绵体的中央有阴茎深动脉,位于腹侧的一个为尿道海绵体,其中部可见尿道。

3.男性尿道  在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及模型上观察。男性尿道全长1620cm,起自尿道内口,向下穿经前列腺、尿生殖膈和阴茎,终于尿道外口。根据行程将男性尿道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海绵体部称前尿道。同时注意观察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3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及两个弯曲:一个为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为尿道的固定部;另一个为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的前下方,为尿道的可动部。

二、女性生殖系统

()内生殖器

1.卵巢  在离体女性内生殖器和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卵巢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在盆腔侧壁髂内、外动脉起始部的夹角内(卵巢窝)找见卵巢,可见卵巢呈扁椭圆形,质较坚韧,表面凹凸不平有瘢痕(未排卵者表面光滑),可分为两面、两端和两缘。内侧面朝向盆腔,外侧面与盆腔侧壁相贴;上端与输卵管相接触,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前缘称为卵巢系膜缘,借卵巢系膜与子宫阔韧带相连,其中部为卵巢门,是卵巢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之处,后缘称为独立缘。固定卵巢的结构包括卵巢系膜、卵巢悬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

2.输卵管  在离体女性内生殖器和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或模型上观察输卵管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首先在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子宫与卵巢之间找到管状的输卵管,其内侧端的开口称为输卵管子宫口;外侧端的开口称为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由内侧向外侧分为4部,即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及输卵管漏斗。临床上把卵巢和输卵管合称为子宫附件。

3.子宫  在游离的子宫标本、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子宫的形态和位置。

1)子宫的形态:子宫呈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从外形上子宫可分为4部分:子宫底为输卵管子宫口水平以上的部分,宽而圆隆;子宫颈为子宫下端长而狭细的部分,呈圆柱形。子宫颈的下段突入阴道内,称子宫颈阴道部,其上段位于阴道以上,称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体为子宫底与子宫颈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子宫峡为子宫颈与子宫体间相互移行的部分,较狭细。在子宫冠状切面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子宫内腔,位于子宫体内的腔为子宫腔,呈底向上、前后扁的三角形,底的两侧借输卵管子宫口与输卵管相通,尖向下延续为子宫颈管。同时注意观察子宫口的形态,未产妇的子宫口为圆形,经产妇的子宫口为横裂形。

2)子宫的位置: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下接阴道,两侧连输卵管和卵巢;成人子宫的正常姿势是轻度的前倾前屈位。子宫前倾是指子宫颈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向前开放的夹角,稍大于90°;子宫前屈是指子宫体长轴与子宫颈长轴之间形成的一向前开放的夹角,约170°。

3子宫的固定装置:维持正常子宫位置的主要装置是盆膈的承托,其次是子宫周围韧带的牵引。在离体女性内生殖器和腹膜完整的女性盆腔标本(或模型)上观察子宫的韧带。包括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

4.阴道  在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或模型上观察阴道的位置、形态结构。可见在子宫下方、尿道与肛管之间有一前后扁的肌性管道为阴道,其前壁较短,邻膀胱和尿道;后壁较长,邻直肠。平时阴道前后壁相贴,呈塌陷状态。阴道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称阴道穹,可分为前、后穹和左、右侧穹,以后部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相邻,临床常在此穿刺。

()外生殖器

取女外阴标本观察女性外生殖器。两侧的1对纵行皮肤皱襞为大阴唇,围成阴裂。阴裂前方称阴唇前连合,后方称阴唇后连合。大阴唇内侧有一狭长的皮肤皱襞,称小阴唇。左、右小阴唇之间的裂隙为阴道前庭。小阴唇在前方分为两个皱襞,一部分包裹阴蒂构成阴蒂包皮,一部分附着于阴蒂的下面为阴蒂系带。将阴蒂包皮推向后,可暴露阴蒂头。阴道前庭的前部有尿道口,后部有阴道口。阴道口与小阴唇之间有一浅沟,沟内有一针状小孔,为前庭大腺的开口。

【附录】记忆歌诀

1.男性尿道的特点  男性尿道两个弯,下弯固定不会变;膜部两口三处狭,外口最小最危险;结石下降易滞留,导尿插管莫戳穿。

2.前列腺  膀胱颈下前列腺,男性尿道中间穿;老年腺体易肥大,压迫尿道排尿难;直肠前壁仔细摸,前列腺沟有改变。

3.输卵管形态分部  输卵管,连子宫,内外两端两口通;向外直达腹膜腔,向内借口通子宫;漏斗末端一把伞,搜寻卵子起作用;绝育结扎选峡部,卵子受精壶腹中。

4.子宫位置、固定装置  子宫位于盆腔中,前后略扁似梨形;前倾前屈似鞠躬,四对韧带来固定;限制侧移子宫阔,子宫圆韧维前倾;预防脱垂子宫主,维持前屈骶子宫。

【临床意义】

1.前列腺体后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活体直肠指诊可扪及此沟,患前列腺肥大时,此沟消失。

2.老年人因激素平衡失调,前列腺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前列腺肥大,常发生在中叶和侧叶,从而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3.阴茎包皮与阴茎头的腹侧中线处连有一条皮肤皱襞,称包皮系带。在做包皮环切术时应注意勿伤及包皮系带,以免术后影响阴茎正常的勃起。

4.正常精子、卵子受精的部位在输卵管壶腹,受精后受精卵经输卵管子宫口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中发育成胎儿。若受精卵未能迁移入子宫而在输卵管或腹膜腔内发育,即为宫外孕。

5.子宫峡为子宫颈与子宫体间相互移行的部分,较狭细。非妊娠时,子宫峡部不明显,长约1cm,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部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

【思考题】

1.试述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2.简述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扩大及弯曲的位置。

3.试述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