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录像 
 电子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材与教参 
 考核方案 
 单元习题 
 样例试卷 
 实验指导 
 学习园地 
     
 
第十五章 人体早期发育
2010-10-09 09:29  

一、人体胚胎的早期发育
(一)生殖C的发育成熟
1、精子的发育成熟:精子由精原C→初级精母C→次级精母C→精子C→精子。精子呈蝌斗形,分头体尾三部,头部有顶体酶,精液内有含有抑制顶体酶释放的物质,只有到了女性生殖道内才有解除这种抑制顶体酶释放的物质,从而使精子获得受精的能力,这一过程称为获能。
2、卵子的发育成熟:卵母C由初级卵母C→次级卵母C→卵母C。染色体由46条(23对)→23条染色单体,染色体的核型为:23,X
(二)受精与卵裂
1、受精:成熟获能的精子与卵C融合的过程。
(1)受精的过程

①时间:排卵后12小时内。
②地点:输卵管壶腹部。

③过程:精子释放顶体酶→将透明带、放射冠溶解→钻入卵C,随即发生透明带反应,从而阻止第二个精子的进入,保证单精受精。精子的核为雄原核,卵子的核为雌原核,两核融合为受精卵。
(2)受精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②获得了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
③恢复了二倍体C。
④决定了遗传性别。性别的决定取决于带什么性染色质的精子与卵C的受精。
2、卵裂
卵裂:受精卵早期的细胞分裂,卵裂形成的细胞为卵裂球,受精后第三天达12~16个,称为桑葚胚。受精卵一边分裂一边向子宫方向运行。
(三)胚泡、植入和蜕膜
1、胚泡的形成:受精后第五天,卵裂球达到约100个,中间出现一个大的腔为胚泡腔,胚泡壁由一层单扁上皮形成称为滋养层,胚泡腔的一侧有一群细胞团称为内C群,胚泡形成后已到达子宫腔。
2、植入:胚泡逐渐陷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1)部位:子宫底、子宫体的上部,若在子宫颈附近植入,将形成前置胎盘,可引起难产和大出血,若在子宫以外植入不宫外孕。
(2)过程:滋养层C分泌旦白酶→将妊娠子宫内膜溶解→逐渐陷入→内膜修复→植入完成。在植入过程中,滋养层C分化为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
(3)条件:

①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②透明带准时消失

③形成胚泡

④胚泡准时到达子宫腔。
3、蜕膜
(1)定义:妊娠后的子宫内膜,内有蜕膜C,C内糖元、脂滴比较多,可供胚体早期的营养。
(2)分类:

①基蜕膜:胚泡植入处深部的子宫内膜。

②包蜕膜:覆盖在胚胎表面的蜕膜。

③壁蜕膜:与胚胎没有直接联系的蜕膜。
(四)三胚层的形成及早期分化
1、三胚层的形成:胚胎第二周至第三周未,胚泡内C群增殖发育形成胚盘,它是各组织、器官的原基。
(1)二胚层时期:内C群形成二层,上层为上胚层,下层为下胚层,两层形成胚盘。上、下胚层各向上下形成一羊膜腔和卵黄囊。
(2)中胚层的形成:

①原条的形成:胚盘外胚层C向尾侧中线靠近形成一细胞索,它的出现决定了胚体头尾方向,并且带来了中胚层。

②中胚层的形成:原条C在上下胚层之间扩展铺开形成中胚层,这时上胚层称外胚层,下胚层称内胚层。在胚盘头尾部各有一小区域无中胚层,分别为口咽膜和泄殂腔膜。

③脊索的形成:原条的头端为原结,原结的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长出一C索为脊索,它为脊柱的原基。
2、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它分化为周围NS、肾上腺髓质,其它的外胚层形成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2)中胚层的分化:中胚层分化为

①轴旁中胚层,分化为真皮、肌肉、中轴骨髂。
②间介中胚层:为泌尿生殖S的原基。

③侧中胚层,分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两层之间为胚内体腔,脏壁中胚层分化为水分系、呼吸系的平滑肌、血管、结缔组织及间皮;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的肌肉、骨髂、血管和结缔组织。
(3)内胚层的分化: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伸长卷曲形成一长管状称为原肠,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它是消化系和呼吸系上皮组织的原基。
二、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胎膜是受精卵发育时所形成的临时性器官,包括绒毛膜、卵黄囊、尿囊、羊膜、脐带,具有保护、营养、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
1、绒毛膜:它是由滋养层C分化而成,早期绒毛分布均匀,后来位于基蜕膜部位的绒毛发育良好称为丛密绒毛膜、其余部位绒毛退化形成平滑绒毛膜。
2、卵黄囊:人的卵黄囊小,内无卵黄,但其顶部的内胚层形成原肠。
3、尿囊:为一盲囊,为一遗迹性器,其尿囊A将来形成脐A。
4、羊膜:为一半透膜,早期附着于胎盘后缘,后来附着于脐带基部,分泌羊水,羊水呈淡黄色,碱性,内有胎儿的分泌物和脱落C,足月时为1000ml,,若﹤500ml,为羊水过少; ﹥2000ml为羊水过多,羊水对胎儿起保护作用。胎儿吞咽羊水→肠吸收入血液→血循环→胎盘→母体排出。
5、脐带:体蒂的伸长,长50~55cm,有一条脐V+二条脐V和羊膜组成。
(二)胎盘
1、结构:丛密绒毛膜+基蜕膜,呈圆盘状。重约500g,胎儿面光滑,连结脐带;母体面粗糙,有15~20个胎盘小叶,绒毛膜发出许多大小不等的绒毛,浸泡在由母体血形成的血池内,在此进行物质交换。
2、血胎屏障(胎盘膜):胎儿血与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时物质所通过的结构,它是由①合体滋养层②细胞滋养层及基膜③绒毛膜内CT④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等结构组成。
3、功能
(1)物质交换
(2)分泌激素:分泌绒毛膜促性腺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其中绒毛膜促性腺素在受精后第三周即可从尿中查出,第六周达到顶峰,以后下降。
(3)屏障作用:胎盘可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出,但IgG,一些病毒可以进入
三、胎儿的血液循环
(一)特点:出现①卵圆孔②A导管③V导管④脐A⑤脐V
(二)途径:胎盘将O2、营养物质→脐V→肝门V、下肢V及V导管→下腔V→右心房→大部分通过卵圆孔→左心房→左心室→主A→躯干、头颈、四肢→脐A→胎盘;小部分→右心室→肺A→A导管(大部)、肺(小部)→主A
(三)生后变化:1、A导管闭锁→A韧带。2、卵圆孔闭锁→卵圆窝。3、V导管闭锁→V韧带。4、脐A、V退化。
四、多胎与畸形
(一)双胎:又称孪生,出现率为1/80~1/90,分:
1、二卵性双胎
2、一卵性双胎:一卵性双胎的原因有:①卵裂球分离②内C群分为两部③出现两个原条。
(二)多胎:一次娩出两个以上的胎儿,其发生率为1/10000,有报导一次8胎。
(三)先天性畸形:人体畸形学是研究先天性畸形的科学,造成畸形的原因有两种原因①遗传因素:有染色体数目异常,基因特变等②环境因素:有生物性致畸因子,物理性致畸因子,化学性致畸因子及其它致畸因子如吸烟、酗酒、营养不良、缺O2等。有20%围产期死因来自畸形,为了保证生育质量,开展优生优育,进行产前诊断是必要的。

附件【人体早期发育.ppt已下载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