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录像 
 电子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材与教参 
 考核方案 
 单元习题 
 样例试卷 
 实验指导 
 学习园地 
     
 
第九章 循环系统
2010-10-09 09:20  

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心血管系和淋巴系,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完成物质运输和免疫应答。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概述

(一)心血管系的组成

1、心脏----动力泵

2、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器管的血管。

3、静脉----导血回心的血管。

4、毛细血管----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二)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心脏不停地跳动把血液泵入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流动过程。

2、分类:分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小借心脏相连。

(1)大循环,又称体循环,进行物质交换功能。途径是:心脏将血液输送至主A然后分支在全身各器官形成毛细血管网和体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通过上下腔V回到心脏的过程。

(2)小循环,又称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的循环。途径是:心脏将血液输送至肺A在肺泡隔形成毛细血管网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最后通过肺V回到心脏的过程。

(三)血管的吻合

1、动脉间吻合:动脉间有A网、A弓、侧支循环(A主干近侧端发出一侧支与A主干远侧端发出一侧支吻合所建立的循环)

2、静脉间吻合:浅V吻合为V网,深V吻合成V

3、动脉----静脉间吻合:小A发出一侧支与小V发出一侧支吻合(A---V短路)面部、手、足等部多处于开放状态,与调节温度有关。

二、心脏

(一)心的位置

1、位置:胸腔内中纵隔,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

2、毗邻:前----胸骨、2~6肋软骨。后----胸5~8胸主A食管。上----出入心的大血管。下----膈。两侧----纵隔胸膜。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掩盖,只有在剑突的下方和左第四、五肋软骨处直接贴胸前壁,心内注射部位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进行。

(二)心的外形

倒立的锥体形,大小与本人拳头相似,重260g

1心尖:位于左前下方,在左侧第五肋间距锁骨中线内侧1~2cm

2心底:位于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3、二面:1)胸肋面(前面)2)膈面(下面)

4、三缘:右缘垂直,左缘钝圆,下缘水平。

5、三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三)心的各腔

心脏被一中隔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每半心分上面的心房和下面的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为房间隔,分隔左右心室的为室间隔,心腔有:

1、右心房

(1)位于心脏最右侧,壁薄腔大,厚约2mm分①腔V窦,光滑,有上腔V口、下腔V口、冠状窦口。②固有心房,突入前上部的为右心耳,内有梳状肌。

(2)在右心房后内侧壁下部有一浅卵圆形凹陷为卵圆窝,胚胎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3)出口:右房室口

2、右心室

(1)位于右室左前下方,最靠前部壁厚3~4mm出入口之间的隆起为室上嵴,将其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1)流入道:右室的右下部,入口----右房室口,周围有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为一功能的整体,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腔内有肉柱,有隔缘肉柱(内有右束支通过)。

2)流出道:左上角光滑区域呈漏斗状为A圆锥,出口:肺A口,有三个半月形的肺A瓣,中央有瓣膜小结,防止血液逆流。

3、左心房

位于右房左后方,构成心底大部分,壁厚3mm,后部光滑,两侧各有二个肺V的入口,前部向前方突出为左心耳,内也有梳状肌,出口:左房室口。

4、左心室

(1)位于右室左后下部,腔近似圆锥形,厚9~12mm左室前瓣将其分为:

1)流入道:位于腔的左下部,高低不平。入口:左房室口,有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也是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腔内也有肉柱,但比较细小。

2)流出道:有主A口,有三个主A瓣,瓣膜小结明显,瓣膜与A管壁之间为瓣膜窦,有冠状A发出。

(四)心的构造

1、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与血管内皮相续,两层内膜相互褶叠形成心瓣膜。

2、心肌层:心肌纤维+心骨骼(DCT形成支架,心肌纤维分为心房肌和心室肌,它们借纤维环隔开,整个心房肌和心室肌都是功能的整体。心房肌薄,分浅、深二层,浅层肌横行,深层呈环状或袢状。心室肌厚,分浅、中、深三层,浅层斜行、中层环形,深层是纵行。

3、心外膜:浆膜心包的脏层。由间皮+CT内有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4、房间隔、室间隔

前后相当于前后室间沟。

(1)房间隔:薄,由两侧心内膜+中间CT+肌束,卵圆窝薄弱。

(2)室间隔:厚,分:1)肌部----下3/4,由两侧心内膜+中间的心室肌。2)膜部----上1/4区,靠近心房,卵圆形薄弱区,易发生缺损。

(五)心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具有产生冲动、维持节律、协调收缩作用。

1、窦房结:位于上腔V与右心耳交界处心外膜内,呈长椭圆形,为心脏正常起博点。

2、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的心内膜,呈扁椭圆形。

3、结间束:在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可能存在结间束,但形态学证据不充分。

4、房室束(HIS束):从房室结发出右纤维三角室间隔膜部,与肌部交界处分左右束支左右心室。

5、蒲肯野氏纤维(Purkinje’纤维)比心肌纤维短而粗,中央1~2个核,核糖体、糖元、脂滴多,闰盘比较发达,肌丝少。

(六)心脏的血管

1、动脉

 (1)右冠状A起右瓣膜窦→冠状沟→在房室交点分1)后室间支:在后室间沟内。2)左室后支:在左室后部冠状沟内。分布----右房、右室、室间隔后1/3左室后壁、窦房结、房室结。

(2)左冠状A起左瓣膜窦在左心耳与肺A干之间分1)前室间支:在前室间沟内,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分布----左房、左室、室间隔前2/3、右室前壁小部分。

(3)心脏的动脉在膈面的分布

1)右优势型:占71.35%

2)均衡型:占22.92%

3)左优势型:占5.73%

2、心脏的静脉

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长5cm开口于冠状窦口。属支有:

1)心大V与前室间支伴行,注入冠状窦左端。

2)心中V与后室间支伴行,注入冠状窦的右端。

3)心小V位于右冠状沟内,注入冠状窦的右端。

(七)心包

定义:位于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囊,分:

1、纤维心包:DCT上----血管外膜,下----膈。

2、浆膜心包:分脏、壁二层,它们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减少在心跳博动时的摩擦。若液体增多----心包积液。

3、心包腔的窦:1)心包横窦----升主AA干与左房前壁之间间隙。2)心包斜窦----左房后壁、左右肺V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八)心脏的体表投影

1、左上点:左侧第二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

2、右上点:右侧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处。

3、右下点: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

4、左下点:左侧第五肋间距前正中线7~9cm or 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三、血管的组织结构

(一)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

动脉的分类:动脉根据管径分大、中、小三级,大动脉----是靠近心脏的动脉,包括主AA颈总A头臂干、锁骨下A中动脉----大A除外,凡是在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小动脉----是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

1、中动脉

1)内膜:三层中最薄,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

2)中膜: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中间有少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由LCT组成,内有弹性纤维、胶原纤维、自养血管、淋巴管、N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外弹性膜。

2、大动脉

内膜比较厚,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中膜是由40~70层弹性旦白组成,中间夹有平滑肌纤维和少量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外膜薄,由DCT组成。

3、小动脉

内膜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有2~4层平滑肌组成,无外弹性膜。

(二)静脉管壁的结构特点

三层分界不清,平滑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发达,CT相对增多。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不及动脉发达或没有;中膜仅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由CT+脂肪组织+自养血管、N在大V外膜内有比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和弹性纤维。

(三)毛细血管

1、组织结构:遍布全身,60Kg的人总面积达6000m2由一层内皮C和一层基膜构成,基膜外由少量的CT有基膜与内皮C之间有一种扁平的突起C---周细胞,对毛细血管有支持作用。

2分类:根据毛细血管在电镜下结构分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型毛细血管和血窦。

1)连续性毛细血管:分布于CT肌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

2)有孔型毛细血管分布于血管球、胃肠粘膜、内分泌腺。

3)血窦:发布于肝、脾、骨髓。

四、肺循环的血管

(一)肺A干:起右心室开上方斜行主动脉弓下方分左右两支进入左右肺,左肺A短在食管和胸主动脉前方进入肺;右肺A长在上腔V升主动脉后方进入肺。A韧带:肺A干分叉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DCT索。

(二)肺V左右各二,注入左心房。

五、体循环的动脉

配布规律:

1、对称性

2、以最短的距离到分布器官,管径大小与功能相适应。

3、常与VN伴行,走在屈侧、深部、安全隐蔽的部位。

4、体腔的动脉分脏支和壁支。

5、容积变化的器官的动脉往往吻合为血管弓----支----器官。

6、建立侧支循环。

7、器官内的A实质性器官分支呈放射状,中空性器官的分支有纵行的和横行的。

主干-----主动脉

1、行程:起左心室----垂直上行----胸骨角平面向左、后、下弯曲形成主A弓----脊柱左前方下行----主A裂孔----继续下行----第四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A

2、分部:主A分主动脉升部、主动脉弓、主动脉降部,主动脉降部又分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3、分支:主A弓从右到左有头臂干、左颈总A左锁骨下A头臂干在右胸锁关节后方分右颈总A右锁骨下A

4、主动脉小球、主动脉弓

(1)主A小球:主A弓的下方2~3个粟状小体,感受血中CO2的浓度。

(2)主A弓的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的变化。

(一)头颈部的动脉

1、颈总A左侧起于主A弓、右侧起于头臂干----沿气管和喉两侧上行----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A和颈外A

①颈A窦:颈内A起始处或者是颈总A未端所形成的膨大,为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的变化。

②颈A小球:颈内外A分叉处稍后方一扁的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感受血中CO2的浓度。

(1)颈外A

1)行程:颈外A初位于颈内A内侧,渐至前方外侧----向上穿腮腺实质----下颌颈的高度分颞浅A和上颌A

2)分支有①甲状腺上A-----甲状腺。A----舌。③面A----下颌下三角内----咬肌前缘与下颌底交界处----口角的外侧----鼻翼的外侧----内眦处移行为内眦A。④A----枕部。耳后A----耳后部

⑤颞浅A垂直上行----耳屏的前方----颅顶部。

⑥上颌A下颌颈的深面----颞下窝---眶下裂---眶下管,分:

Ⅰ:脑膜中A----向上穿棘孔----分前、后二支----硬及膜,前支位于翼点的深面。

Ⅱ:下牙槽A----下颌孔----下颌的牙齿。

(2)颈内动脉

垂直上行----颅底的颈A管外口----颈A管----颅腔----脑和视器。

2、锁骨下动脉

(1)行程:左侧起于主A弓、右侧起于头臂干----肺尖的内侧-----出胸廓上口----颈根部----穿斜角肌间隙----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A

(2)分支:①椎A----穿颈椎横突孔----枕骨大孔----颅腔----脑和脊髓。②胸廓内A----沿胸骨侧缘1~2cm下行----第六胸肋关节高度分肌膈A和腹壁上A。③甲状颈干:分甲状腺下A----甲状腺、肩胛上A----肩部。

(二)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

(1)行程:续锁骨下A----腋窝内----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A

2分支:①胸肩峰A----肩部。②胸外侧A----胸大肌、前锯肌、乳房。③肩胛下A----背阔肌、肩背部。

2、肱动脉

(1)行程:沿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下行----肘窝----桡骨颈的高度分为尺A和桡A

(2)分支:肱深A与桡N伴行→桡N沟→肱三头肌。

(3)血压听诊部位:肘窝的稍上方,肱二头肌的内侧沟内。

3、桡A与桡骨平行下行----桡骨茎突的内侧----手背----穿第一掌骨间隙----手掌。

切脉的部位:前臂的远侧端,桡骨茎突的内侧。

4、尺A发出后穿旋前圆肌----尺侧腕屈肌的深面----腕关节的前方----手掌。分支有骨间总A向下又分骨间前A和骨间后A----前臂肌。

5、掌浅弓和掌深弓

(1)掌浅弓:1)组成:尺A本干+桡A的掌浅支。2)位置:相当于握拳时中指所示的位置,3)分支:有3条指掌侧总A----指丫处分指掌侧固有A----手指两侧。

手指的压迫止血部位:手指的两侧。

(2)掌深弓

1)组成:桡A本干+尺A掌深支。

2)位置:相当于腕掌关节的高度。

3)分支:分出3条掌心A加入指掌侧总A

(三)胸部的动脉

1、胸主动脉:第四胸椎体下缘起主A弓----脊柱左前方下行----主A裂孔移行为腹主A

2、分支有:1)脏支,细小,有食管支、支气管支、心包支。
           2)壁支,有9对肋间后
A和肋下A----肋间隙----胸壁和腹前外侧壁。

(四)腹主动脉

腹主A续胸主A----脊柱左前方下行----第四腰体平面分左右髂总A

分支:1、壁支:有4对腰A----腰部、膈下A----膈 2、脏支:(1)成对脏支有1)肾上腺中A----肾上腺2)肾A----肾门----肾脏3)睾丸A卵巢A----睾丸(卵巢)

(2)单一的脏支

1)腹腔干:第十二胸椎起腹主A分①胃左A----胃②肝总A---左行----胰头上方分肝固有A----肝门----肝分支有胃右A----胃、胆囊A----胆囊,胃十二指肠A向下到胰头分胃网膜右A----胃和胰十二指肠上A----胰十二指肠③脾A----胰腺上缘左行----脾门----脾入脾前分胃短A和胃网膜左A----胃。

2)肠系膜上动脉

第一腰椎平面发自腹主A---胰头的后方----十二指肠降部的前方----小肠系膜根分①胰十二指肠下A----胰十二指肠②空回肠A---空回肠③回结肠A----回肠未端、盲肠、阑尾④右结肠A----升结肠⑤中结肠A----横结肠。

3)肠系膜下动脉

第三腰椎平面发自腹主A----左下方----乙状结肠系膜根分①左结肠A----降结肠②乙状结肠A----乙状结肠③直肠上A----直肠上部。

(四)盆部的动脉

1、髂总A分出后----外下方斜行----骶髂关节处分髂内、外A

2、髂内A短而粗的A干分支有(1)壁支:1)闭孔A----髋关节、股内侧群肌2)臀上A----臀中、小肌3)臀下A----臀大肌(2)脏支:1)膀胱上、下A----膀胱2)直肠下A----直肠3)子宫A在子宫颈两侧2cm处与输尿管交叉----子宫4)阴部内A----梨状肌下孔----坐骨小孔----坐骨肛门窝----肛管和外生殖器。

3、髂外动脉

(1)行程:分出后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移行为股A

2分支有腹壁下A----腹直肌

(六)下肢的动脉

1、股动脉

(1)行程:续髂外A----股三角----收肌管----腘窝移行为腘A

(2)分支有股深A向下分旋股内侧A旋股外侧A3~4条穿A----大腿肌。

2、腘动脉

发出后----腘窝内----腘肌下缘分胫前A和胫后A

(1)胫前A----穿小腿骨间膜----小腿前群肌之间----踝关节中点移行为足背A----足背发出足底深支----足底。

(2)胫后A沿小腿后群肌浅深二层之间下行----内踝后方----足底分足底内侧A和足底外侧A

3、足底深弓

足底外侧A和足背A的足底深支吻合而成发出4条趾足底总A---趾丫处分趾足底固有A----趾两侧。

六、体循环的静脉

配布规律:

1、愈合愈粗,管壁薄,容量大,比A大一倍以上。

2、血流慢,压力低,为了防止逆流,管壁有丰富的V瓣,瓣膜的多少与重力的影响成正比。

3、分浅、深二组,浅V位于浅筋膜内,可供V穿刺;深V与同名A伴行,浅VV

4V吻合比较丰富,浅V吻合为V网,深V吻合为V丛。

5V在某些部位形成硬脑膜V窦、板障V骨松质血窦。

(一)上腔静脉系

①组成: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上半身的V血。

②上腔V短而粗的V干,由左右头臂V在第一胸肋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垂直下行在第三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

1、头颈部的静脉(1)

(1)颈内V起颅底的颈V孔,与颈内A颈总A伴行,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锁骨下V汇合形成头臂V汇合处为V角。

属支:1)颅内支(见中枢N系)。
2)颅外支①面
V起内眦V与面A伴行在下颌角处与下颌后V前支吻合形成面总V注入颈内VVV瓣,向上通过内眦V→眼V→海绵窦,所以鼻根至口角两侧的三角形区域为面部危险三角区。②下颌后V起颞浅V腮腺内向下分前后两支,前支与面V吻合,后支与耳后V吻合形成颈外V

(2)锁骨下静脉:腋V的延续,与颈内V汇合形成头臂V

(3)颈外V颈部最大的浅V由下颌后V与耳后V汇合而成,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在锁骨中点处注入锁骨下V

2、上肢的静脉

V与同名A伴行。

V在手背形成手背V网。浅V有:

(1)头V起于手背V网桡侧前臂的外侧肱二头肌外侧沟三角胸大肌沟注入腋V或者锁骨下V

2贵要V起于手背V网尺侧前臂的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臂中部注入肱V或者腋V

3肘正中V位于肘窝的前方,头V与贵要V的交通支,可供V穿刺。

3、胸部的静脉

(1)奇V起于右腰升V脊柱的右侧上行→膈→第三、四胸椎体高度向前绕过肺根注入上腔V收集半奇V副半奇V血。

(2)椎V丛:有椎内V丛,位于椎管内和椎外V丛位于椎体周围,体腔感染或者肿瘤→椎V丛向椎管和颅内扩散。

(二)下腔静脉系

下腔V最大的V干,由左右髂总V在第五腰椎前方汇合而成,沿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腔V窝穿过腔V孔注入右心房,收集下半身的V血。

1、下肢静脉

V与同名A伴行

V在足背形成足背V弓,向上形成:

(1)大隐V内踝前方起足背V小腿内侧膝关节内后方大腿内侧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5cm处注入股V有五条属支,它们是腹壁浅V旋髂浅V阴部外V股内侧V股外侧VV穿刺部位:内踝前上方。

(2)小隐V外踝的后方起于足背V小腿后面正中腘窝中点注入腘V

2、盆部的静脉

(1)髂内V收集盆部的V血,在盆腔脏器周围形成V丛,有子宫丛、膀胱丛、直肠丛。

(2)髂外VV延续,收集下肢的V血。

(3)髂总V髂内外V在骶髂关节处汇合而成,向上入下腔V

3、腹部的静脉

(1)壁支有4对腰V和1对膈下V

(2)脏支有:1)肾上腺V左侧入左肾V右侧入下腔V2V左肾V接受左肾、左肾上腺、左睾丸的V血。3)睾丸V左侧入左肾V右侧入下腔V4V左、中、右三条在腔V窝处注入下腔V

(3)肝门静脉

1)合成与行程:短而粗的V干,长6~8cm由肠系膜上V和脾V在胰头的后方汇合而成→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门→肝脏

2)收集范围:除肝脏外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V血。

3)属支:肠系膜上下V胃左右V胆囊VV附脐V

4)肝门V与上下腔V吻合途径

与上下腔V吻合途径:①通过食管V丛与上腔V吻合;②通过直肠V丛与下腔V吻合;③通过脐周V网与上下腔V吻合。

正常情况下吻合支细小,当门V高压,造成吻合支曲张变形,形成呕血、便血、脾肿大、胃肠淤血、脐周V曲张等症状。

5)肝门V与上下腔V吻合部位

V胃左V食管V丛→食管VV上腔V

VV肠系膜下V直肠上V直肠V丛→直肠下V髂内V髂总V下腔V

V附脐V脐周V网→向上→胸腹壁V腹壁上V上腔V向下→腹壁浅V腹壁下V下腔V

第二节   淋巴系统

概述

1、组成: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2、淋巴液的形成----多余的组织液形成。

3、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胸腺、扁桃体。

4、淋巴组织:分散存在。

5、功能:①滤过淋巴液②吞噬抗原③免疫应答

一、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内皮C间隙大,呈叠瓦状,肓端起始,通透性>毛细血管。分布:除CNS脾、骨髓、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釉质外遍布全身。

(二)淋巴管:与V相似,初仅有一层内皮C+少量CT渐增厚。特点:①流速慢,仅为V的1/10,管壁 上有丰富的瓣膜,呈竹节状或串珠状。②中间有一个或者是多个淋巴结穿插。③分浅、深两组,浅组与浅V伴行,深组与深部血管伴行。

(三)淋巴干:有九条: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

(四)淋巴导管:1)胸导管:在第一腰椎前方起乳糜池脊柱右前方膈第五胸椎附近左移脊柱右前方出胸廓上口弓状弯曲注入右V角,收集上半身左侧、下半身淋巴。2)右淋巴导管:短,注入右V角。收集上半身右侧的淋巴。

附件【循环系统.ppt已下载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