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录像 
 电子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材与教参 
 考核方案 
 单元习题 
 样例试卷 
 实验指导 
 学习园地 
     
 
第十三章 体被系统
2010-10-09 08:49  
                                            第一节   皮肤

概述

位于体表,S:1.2~2.0m2,占体重的16%,分表皮和真皮,平均厚1~4mm手掌和足底最厚,面部比较薄。

功能:屏障、保护、调节体温和免疫功能。

一、皮肤的组织结构

(一)表皮: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其组成的上皮C分角质形成C和非角质形成C

1角质形成C构成表皮的主体,分:

(1)基底层:由一层矮柱状C组成,附着于基膜,胞质呈强的嗜碱性,内有丰富的核糖体和张力细丝。基底层C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增殖分化为其它层C

(2)棘层:由5~10层多边形C组成,C体积大,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相互嵌合在一起并牢固相连。胞质弱碱性,内有许多膜被颗粒。

(3)颗粒层:由3~5层梭形C组成,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呈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并释放到C间隙,构成防止大分子物质的透过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由2~3层扁平的梭形C组成,C核、C器退化,C呈均质透明状,充满许多透明角质。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C组成,为完全角化的细胞组成,胞质内充满角旦白,对酸和碱有一定的抵抗力。该层C脱落形成皮屑,表皮的更新周期为3~4周。

2、非角质形成C

(1)黑色素C分散于基底层C之间,为一多突起C突起伸入棘C之间,产生黑色素,可吸收紫外线和决定肤色的作用。

(2)朗格罕氏C分布于棘C之间,有树突状突起,有捕捉、处理和呈递抗原给淋巴C的作用,具有免疫应答的作用。

(3)梅克尔氏C是一具有短突起的C散布于基底C之间,可能是一种感觉C

真皮

1、乳头层:由细密结缔组织构成,形成乳头状突起,起扩大表面积和使用权两者牢固相连的作用。

2、网状层:由DCT组成,内有许多纵横交织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该层有许多血管、N淋巴管、环层小体和皮肤的附属结构。

二、皮肤的附属结构

(一)毛:除手掌和足底,遍布全身。分毛干、毛根、毛囊、毛球、毛母基、毛乳头,内有黑色素C形成毛的颜色。在毛囊与皮肤的钝角侧有一束平滑肌,为立毛肌。

(二)皮脂腺:分布同毛发,为分支泡状腺,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最外层C为干C不断增殖,体积变大,C内脂滴增多,最后解体形成皮脂,对毛发和皮肤有滋润作用,青春期分泌旺盛,造成导管阻塞,形成粉刺。

(三)汗腺:遍布全身,手掌和足底最多,为单管状腺,分泌部蟠曲成团,腺上皮C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C有助于汗液的排出;导管蜿蜓上行开口于体表的汗孔。在会阴和腋窝处有一种大汗腺,分泌物比较粘稠,经细菌作用可产生狐臭。

(四)指(趾)甲:位于未节指(趾)骨的背面,有甲体、甲根、甲母基、甲床、甲襞和甲沟

                    第二节   乳腺

六、女性乳房

1、位置:胸前壁浅筋膜内,上平第二、三肋,下达第六、七肋,内侧界达到胸骨旁线,外侧界达到腋中线。

2、形态:半球形,有乳头、乳晕。

3、乳房的结构

1)乳腺小叶:15~20个,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个乳腺小叶有一输乳管,扩大形成输乳管窦,开口于乳头。

2)乳房悬韧带:连于皮肤与深筋膜之间的CT束,对乳房有固定作用,癌肿,累及该韧带,牵拉皮肤→皮肤下陷。

附件【体被系统.ppt已下载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