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录像 
 电子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材与教参 
 考核方案 
 单元习题 
 样例试卷 
 实验指导 
 学习园地 
     
 
第三章 基本组织
2010-10-09 08:39  

第一节 上皮组织

组织: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群借细胞间质连在一起所形成的结构总称。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的特点:

1)细胞密集,细胞间质极少。

2)呈膜状,分布于体表和空腔器官表面。

3)有极性,分游离面、基底面。

4)无血管,营养由深面的结缔组织供给。

5)神经未梢丰富,感觉灵敏。

2、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C组成,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多边形,边缘锯齿状;从切面观察,细胞呈梭形,核扁圆形,位于中央。分布:肺泡、肾小囊壁层。

1)内皮:分布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侧面细胞呈为立方形, 顶面则呈六角形或多角形。 核圆,居中。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高柱状细胞为主,可夹有其它细胞;核居基部,长圆形。

杯状细胞高脚酒杯状,顶部有粘原颗粒。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内膜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一层高低不等的细胞,包括柱状、杯状、锥形、梭形细胞,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细胞高低不一,形似复层,但均达到基底面;仅柱状和杯状细胞达到上皮游离面。

分布:呼吸管道。

5、复层扁平上皮

1)特点:多层,细胞因层次而异,依次为矮柱状(基底层)、多边形(中间)、梭形和扁平形(表层);基底层细胞为干细胞,越向表层增生越衰老;基底面与深部的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

2)类型:

角化型:皮肤表皮

非角化型:口腔、食管、阴道

6、变移上皮

1)特点:多层,越是表层,细胞越大,称为盖细胞;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容积的变化而变化。

2)分布:泌尿管道内表面。

二、腺上皮

(一)概念: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构成腺上皮的细胞为腺细胞;

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结构称为腺。

根据分清物的排出途径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二)外分泌腺的结构

1、腺泡

(1)浆液性腺泡: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基部。细胞顶部有许多酶原颗粒,基部有许多核糖体,分泌物稀薄,主要为蛋白酶原。

(2)粘液性腺泡:细胞呈锥体形或柱状,核扁平,位于基部,胞质染色淡,充满粘原颗粒,分泌物粘稠。

(3)混合性腺泡:既有浆液性腺泡,又有粘液性腺泡,分泌物是混合性的。

2、导管部

由细→粗,上皮细胞由扁平→立方→矮柱状→柱状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一)游离面

1、微绒毛:由上皮CC膜和C质所形成的指状突起,具有扩大表面积的作用。

2、纤毛:细胞伸出的较粗而长的突起,可节律性摆动,为运动装置。

(二)侧面

紧密连结;中间连结;桥粒;缝隙连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连接、支持、半透膜作用等。

2、质膜内褶:具有扩大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离子的转运。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组成: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间质又可分为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均质状,纤维呈细丝状。

特点:1、细胞少,种类多,散在间质中,无极性分布;

      2、细胞间质(分纤维和基质)多;

      3、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又称内环境;

      4、都由间充质分化形成。

作用:支持、保护、营养、防御、连接等。

分类:固有CT、软骨T、骨T和血液。

一、  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间质:

1纤维:胶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原胶原蛋白,白色,有韧性和弹性。

          弹性纤维:黄色,有弹性。

          网状纤维:嗜银纤维,有韧性,起支架作用。

2基质:无色透明的胶体,有蛋白多糖和水组成,透明质酸限制物质扩散。

3组织液:

(二)细胞

1成纤维细胞:

形态:主要C,呈多突扁平形状,紧帖于胶原纤维。

功能:产生纤维和基质,与伤口的修复有关。

功能静止时,称纤维C,体积小,核小,深。

2巨噬细胞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有短突起,胞质嗜酸性,异染性,核小,深。

功能:变形运动;吞噬作用;并且参与免疫反应;合成和分泌作用。

3浆细胞:呈圆形事椭圆形,胞质嗜碱性,核中染色质呈车轮状排列。

4肥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胞质中嗜碱性,核圆形而小。有异染性。

功能:肝素:抗凝血;组胺、嗜酸性C趋化因子: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5脂肪细胞:呈圆形,核、胞质位于一侧,贮存脂肪。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能分化为成纤维C

7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二、脂肪组织

由脂肪C组成,分布于肠系膜、浅筋膜等。

三、网状组织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C圆形,染色浅,核大,F交织成网。

四、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平行、粗大的胶原纤维和腱细胞。  

不规则:无规律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C基质。

五、软骨组织与软骨

(一)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细胞间质  基质:蛋白多糖和水分

(二)软骨

1、软骨的构造及其分类

透明软骨:软骨细胞周围小,中央大,位于软骨陷窝内。 

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和软骨细胞。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  

2、软骨膜:内层:有较多的血管和细胞 

           外层:致密结缔组织,少量血管和结缔组织细胞  

3、软骨的生长和发育 :生长方式:软骨膜下生长和软骨内生长。

六、骨组织与骨

(一)骨组织的结构

细胞:骨原C:干细胞,梭形,小,嗜碱性,

   成骨C:较大,骨质的表面,柱状或椭圆形,强嗜碱必性,分泌骨质有形成分(纤维和基质)。

       C:胞体扁平,位于骨陷窝内,突起多而细长,位于骨小管内。

       破骨C:多核细胞,贴近骨质一侧有纹状缘,EM下皱褶缘。重吸收骨质。

细胞间质(骨质):有形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基质→骨板:有规律的排列;

    无形成分:骨盐,钙                     

(二)骨的结构:

1、松质:骨小梁,骨板和骨细胞。

2密质:分:

环骨板:内、外环骨板、穿通管(福克曼管)

骨单位:(哈佛骨板):中央管(哈佛管)和周围呈同心园排列的骨板组成。

间骨板:未被吸收的骨单位等。

3、骨膜:内层:含骨原C和成骨C

         外层:致密CT,纤维粗大

(三)骨的发生:

方式:膜性骨发生:扁骨

      软骨性骨发生:长骨,软骨→骺板→骺线,使骨增长

七、血液

组成: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 55%

 血细胞  红细胞(RBC)—女3.5~5.0×1012/L,男4.0~5.5×1012/L

         白细胞(WBC4~10×109/L

         血小板(Pt)  100~400×1012/L

(一)红细胞:双面凹扁圆形,中央薄,周边厚,呈红色,胞质中含大量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HB: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 g/L ;网织红细胞:未成熟,含核糖体。

(二)白细胞:无色,

有粒WBC            

中性粒C:占50~70% 胞质  L/M:细小分布均匀的浅红色颗粒,E/M:二种颗粒,特殊:数量多,有杀菌作用;嗜天青:溶酶体。  核:分2~5叶,染色质粗大。

作用:变形运动,吞噬异物。  

嗜酸性粒C:占0.5~3%,颗粒粗大,鲜红色;核2叶,染色质粗大。

作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过敏症、寄生虫感染时增多。

嗜碱性粒C:占0~1%,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深紫色,核呈S形。

作用:同肥大C

无粒WBC  

淋巴C:大、中、小三种,小多,核一侧有凹陷,染色质呈块状,深,胞质有嗜天青颗粒。分BTKVK四种。参与免疫反应。

     单核C:最大,核颗粒细小,染色浅,胞质丰富,浅灰蓝色,嗜天青颗粒(溶酶体),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三)血小板:巨核C脱落,双凸盘状。周边透明、微嗜碱性,中央颗粒区:紫红色;周围:透明区,呈均质状浅蓝色。无C核,与凝血、止血有关。

(四)血发生概述

1、骨髓结构:

红骨髓: 造血组织:网状组织+造血干细胞(祖细胞)、血窦 、黄骨髓

2、血细胞发生:

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变化: 红、粒C

胞体:从大到小

胞核:大→小,核分叶、核仁有→无,染色质细疏→粗密

胞质:少→多,嗜碱性→嗜酸性,特殊颗粒从无→有,多,红C内含血红蛋白。

分裂能力:从有→无

单核C:原、幼、单核C

血小板:巨核C:颗粒型、血小板型

第三节  肌组织

C—肌纤维,C膜—肌膜,C质—肌浆,滑面内质网—肌浆网

一、骨骼肌

(一)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

光镜下:细长圆柱状,核靠近肌膜,多,肌浆内充满肌原纤维,有横纹。

     肌原纤维:明带—Z线 ;暗带—H带、M线

     肌节:相邻Z线之间,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暗带:粗肌丝:肌球蛋白 明带: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

2、肌膜与横小管:肌膜内陷,信息传入处

3、肌浆网:纵小管、纵池 ;三联体:横小管及两侧的终池,贮存钙及信息传入。

(三)肌的构成

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

二、心肌

光镜下:短圆柱状,有分支,核位于中央,有闰盘

电镜下:1、肌丝束;

        2、横小管较粗,终池不发达,形成二联体;

        3、闰盘:肌膜连接处,横向:中间连结和桥粒,纵向:缝隙连接;

        4、心房肌分泌心钠素。

三、平滑肌

光镜下:呈梭形,核居中央,,一个。

电镜下:1、小凹,相当于横小管;

        2、密区、密体;

        3、肌浆内有肌丝,粗肌丝、细肌丝;

        4、核两端肌浆丰富

        5、相邻平滑肌之间有缝隙连接。 

第四节  神经组织

组成 :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等  

一、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C:星形,核大,染色浅,未端形成脚板

 分:纤维性:突起细长,分支少,表面光滑,胶质丝多,白质中  

     原浆性:突起短粗,分支多,表面粗糙,胶质丝少,灰质中

2、少突胶质C:胞体较小,突起少,分支也少,形成中枢髓鞘。  

3、小胶质C:最小,胞体细长,核小染色深,突起细长,表面小棘突,吞噬作用。  

4、室管膜C:立方或柱状上皮样C,形成室管腊。支持和保护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1、雪旺C:神经膜C,形成髓鞘,外有基膜。  

2、卫星C:神经节内包裹N元胞体的C,被膜C

二、神经元:

(一)结构:胞体:  细胞核:球形,中央,核仁在而明显,染色浅

 细胞质:核周质,特殊结构

          尼氏体: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棕黑色,交织成网,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支持作用和神经元内物质的运输。

突起  树突:较短而多,树突棘,形成突触部位

      轴突:轴丘,无尼氏体。未端分支多,为轴突终未;轴膜、轴质。

(二)分类

1、神经元突起: 多极N元:多树突、一个轴突

                 双极N元: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

                 假单极N元:中枢突和周围突          

2、神经元功能: 感觉N元、运动N元、中间N

3、神经元释放递质: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三)突触

定义: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构造:突触前膜:前膜、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1520nm

突触后膜:后一N元或效应C上,分后膜与受体。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N元的长突起和外表的神经胶质C

分:有髓神经纤维:雪旺C或少突胶质C+髓鞘,节间体,郎飞结,传导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慢。

(二)神经 :周围神经纤维走行一致,聚集一起形成。N外膜、N束膜、N内膜。 

四、神经未梢

感觉神经未梢:感觉N周围突的终未形成,分:

          游离NE:感觉冷热、疼痛等

         有被囊NE: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

运动神经未梢:  躯体运动NE(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形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内脏运动NE:植物性N节发出的无髓NE,支配平滑肌、腺体。

附件【基本组织.ppt已下载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