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精品重点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文
 
 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 
 授课计划 
 课程录像 
 电子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材与教参 
 考核方案 
 单元习题 
 样例试卷 
 实验指导 
 学习园地 
     
 
第五章 消化系统
2010-09-27 18:01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大消化腺棗唾液腺、肝、胰和小消化腺棗胃腺、肠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二)腹部分区

1、九区划分法: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右腰区

脐区

左腰区

右髂区

腹下区

左髂区

2、四区划分法:

右腹上区

左腹上区

右腹下区

左腹下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微细结构

粘膜:上皮:复层扁平上皮(两端)、单层柱状上皮(胃、小肠、大肠)

固有层:CT,腺体 皱襞

粘膜肌:平滑肌

粘膜下层:CT,食管腺、十二指肠腺

肌层:骨骼肌(两端);平滑肌:内环、外纵

外膜:纤维膜:CT;浆膜:CT+间皮

、口腔

口唇、囗裂、囗角、鼻唇沟、人中。

颊: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有腮腺导管开囗。

三、

硬腭、软腭、腭帆、腭垂(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扁桃体窝。咽峡

四、牙

1、牙的形态

牙冠 牙腔

1)形态 牙颈 2)结构 牙根管  牙根 牙髓

2、牙的分类和牙的排列

乳牙棗20 用Ⅰ、Ⅱ、Ⅲ、Ⅳ、Ⅴ来表示。

恒牙棗32颗(迟牙或智牙棗14?8岁出)用12345678来表示。

牙的萌出 6个月开始出牙,② 1岁时萌出8颗牙,③ 3岁前出齐,④ 18-28岁出第3颗磨牙。

五、舌

1、舌的形态:舌体、舌根、舌尖、舌背、界沟、舌盲孔。

2、舌粘膜:舌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有味蕾,丝状乳头无味蕾)、舌扁桃体。

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3、舌肌:舌内肌棗舌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

舌外肌和颏舌肌一侧损伤,伸舌时舌肌歪向瘫痪侧。

六、咽

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颅底平C6椎体下缘。

鼻咽: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扁桃体;

口咽:扁桃体窝、腭扁桃体、扁桃体小窝; 咽淋巴环

喉咽:梨状隐窝。

七、 食管

1、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颈部:5cm、胸部:18-20cm、腹部——1-2cm

2、三处狭窄: 

第一狭窄——起始部,距切牙15cm

第二狭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25cm

第三狭窄——穿膈处,距切牙40cm

3、食管的微细结构

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食管腺)、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平滑肌+骨骼肌、下1/3平滑肌)、纤维膜

八、

(一)形态和分部

1、形态:前壁、后壁、胃小弯、角切迹、胃大弯、贲门、幽门。

2、分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

(二)胃壁的构造

幽门括约肌、幽门瓣

(三)胃的微细结构特点

1、粘膜:

1)胃底腺:胃底与胃体部,

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圆形或三角形,嗜酸性强,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呈柱状,嗜碱性,分泌胃蛋白。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2)幽门腺:粘液

3)贲门腺:粘液

粘膜肌层:平滑肌

2、肌层:内斜、中环、外纵

3、外膜:浆膜

九、 小肠

十二指肠:

(一)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

(二)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囗、十二指肠小乳头副胰管开囗。

(三)水平部;

(四)升部 、十二指肠悬肌。

空肠、回肠:

小肠系膜、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

小肠黏膜的形态和微细结构特点:

皱襞:粘膜+粘膜下层

绒毛:上皮+固有层 增加小肠表面积

微绒毛:细胞膜+细胞质

1、  上皮:吸收细胞:柱状,有微绒毛,光镜下称纹状缘。

2、固有层:肠腺,除上述C外,尚有潘氏细胞(嗜酸性,分泌溶菌酶)、末分化间充质C、内分泌C

十、 大肠

(一)盲肠:

回盲瓣 “肠套叠”

(二)阑尾:

1)位置: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回肠后或小骨盆内。

2)寻找方法:三条结肠带向下追踪.

3)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也称McBurney点。

(三)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结肠左曲、结肠右曲

(四)直肠(直肠盆部)

1、位置:位于小骨盆腔内。

2、弯曲:骶曲、会阴曲

3、直肠壶腹、直肠皱襞

(五)肛管(直肠肛门部)

肛柱、肛瓣、肛窦、

齿状线、肛梳(痔环)、白线。

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六)微细结构

大肠: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肠腺中无潘氏细胞;肌层:内环、外纵;外纵肌→结肠带。

阑尾:肠腺短而稀,杯状细胞少,固有层含淋巴组织多

第二节   消化腺

一、唾液腺

大唾液腺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小唾液腺 ——唇腺、颊腺、腭腺。

腮腺:位于耳廓前下方,腮腺管棗开囗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

下颌下腺——开囗于舌下阜。

舌下腺——开囗于舌下襞、舌下阜。

二、肝

(一)肝的形态

膈面、脏面

分叶——方叶、肝右叶、肝左叶、尾状叶 肝裸区

(二)肝的位置和毗邻

1、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肝

上界

右腋中线

右锁骨中线

正中线

左锁骨中线

 

7

5

平胸骨体下端

稍内侧平第5肋间隙

下界

10

右肋弓下缘

剑突下约3?cm

 

37岁以下儿童肝下缘较低,肋弓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2cm

4、随呼吸上下移动幅度为2cm

(三)肝的微细结构

1、肝小叶:

肝板(肝索):肝细胞:多边形,嗜酸性,核圆,含丰富细胞器,产生胆汁。

肝血窦:内皮之间腔大,含巨噬细胞。

中央静脉:与肝血窦相连,不规则。

胆小管:肝细胞膜内陷,

窦周间隙:含血浆、贮脂细胞。

2、门管区:肝小叶之间的CT,含小叶间胆管、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

3、血循环:肝固有A→小叶间A

肝门V→小叶间V 肝血窦→小叶下V→肝V

4、胆汁排泄

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

(四)肝外胆道

肝外胆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胆总管

1、肝总管:长3cm,

2、胆囊:

胆囊底——体表投影:右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交点的稍下方。

胆囊体

胆囊颈——粘膜形成螺旋襞(控制胆汁进出,结石易嵌顿部位)

胆囊管             

胆囊三角—— 胆囊管

功能:储存、浓缩胆汁

3、胆总管:长4-8cm,管径0.3-0.6cm

肝胰壶腹

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输胆管道     

4、胆的结构

粘膜:单层柱状上皮

肌层:内纵、外环的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与浆膜

三、胰

位置:横过第12腰椎的水平

形态: 胰头 胰管  副胰管   胰体   胰尾

第三节    腹膜

一、概述

腹膜: 壁腹膜、脏腹膜

腹膜腔:男性棗密闭;女性棗借输卵管腹腔囗再经输卵管椬庸瑮阴道椡饨缦嗤?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

脏器四面全被腹膜所包裹,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等。

2、腹膜间位器官:

脏器三面被腹膜所包裹,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膀胱、子宫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脏器一面被腹膜所包裹,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降部等。

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网膜

1、小网膜: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2、大网膜: 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胃结肠韧带、网膜囊、网膜孔

()系膜

1、小肠系膜棗小肠系膜根

2、横结肠系膜

3、乙状结肠系膜

4、阑尾系膜

(三)韧带

1、肝的韧带: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2、脾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四)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1、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可穿刺。

2、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附件【7消化系统.ppt已下载
关闭窗口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医学系基础医学教研室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沣河新区统一大道
电话:029-33680167  ICP备案号:
陕ICP备06004922号